何謂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

     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Peri-implantitis)是一種infectious disease,常是導致人工植牙發生失敗的重要原因;如同出現於自然牙之牙周病,可區分為牙齦炎及牙周炎;而在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組織的發炎病變,可概稱為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病(peri-implant disease),也可分為人工植牙植體周黏膜炎(peri-impalnt mucositis )及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peri-impalntitis); 根據1994年 Albrektsson &Isidor的定義︰在於人工植牙植體周黏膜炎是人工植牙植體周圍軟組織的發炎,是可回復的(reversible);而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是人工植牙植體周圍軟組織發炎且合併支撐骨喪失的情形(supporting bone loss)。
 
     在臨床上主要用探針及x光片作為診斷工具。以0.25N的微力(light force)探測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組織,若發生流血(BoP+)則可視為人工植牙植體周黏膜炎已發生。假如探測深度(probing depth)增加且存在流血及化膿(suppuration)現象,加上x光檢查發現人工植牙植體周圍marginal bone有明顯流失,應可確定診斷為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如人工植牙植體一旦出現搖動現象,此時則應視為骨整合的已喪失,而決定移除感染的植體。 因此探測流血(BoP+),化膿(suppuration),探測深度(probing depth)的改變,X光檢查發現骨流失( radiographic bone loss)情況,及植體是否動搖( implant mobility),乃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病診斷及預後的重要診斷依據。
         
     一旦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發生,其情形就像自然牙的發生牙周炎一樣,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的微生物(microflora)會從格蘭氏陽性Gram(+),不動(non-motile),好氧(aerobic)細菌族群轉成以格蘭氏陰性Gram(-),會動(motile),及厭氧(anaerobic)細菌族群為主。甚至在某些研究中亦發現一些少見於自然牙牙周炎的菌種如staphylococcis,coliforms及Candida spp.出現。而通常黃金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易發生在金屬性的生物材料(metallic biomaterials)的感染上,由於其能附著於鈦金屬(Ti)表面 (Harris & Richards 2004),可能因此導致人工植牙植體表面的後續感染。

     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的發生率(pevalance)方面,從早期研究, 約發生在人工植牙牙位(implant site) 的2% ~ 10%;直到最近統計資料—-人工植牙植體周黏膜炎:80%個體(subjects),50%植體位;植體周圍炎: 28% ~ 56%個體及12% ~ 43%植牙位(Fransson et al.2005,2008; Roos-Jansaker et al,2006)。

     在危險因子(risk factor)上,根據目前共識報告,認為主要在三方面(1)不良口腔衛生(poor oral hygiene) (2)牙周病病史(history of periodontitis) (3)抽煙(Cigarette Smoking ) 另外,DM病患及喝酒病患也有較高發生率。而角化黏膜(presence of Keratinized mucosa)是否存在,目前研究發現,與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發生並無關係。
 
     由於生物薄膜(biofilm)及細菌在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炎的治療將以去除生物薄膜,減少格蘭氏陰性及厭氧細菌,並重建人工植牙植體周圍環境為主要目標。
    

資料來源:台北市大安區尚品佳品牙醫診所-劉典章醫師